【大武汉app】疝气不“善”,当心器官“乱串门”

来源:本站 发布人:张馨予(宣传处) 审核人:张馨予 发布时间:2024-07-16

    探秘外科,解码健康!为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助力健康武汉建设,7月15日长江日报“医聊百科”之《主刀医生讲科普,外科跟你“不见外”》系列直播第一场开讲,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瞿紫微做客长江日报直播间,在线为广大网友揭开疝气的神秘面纱。
    《主刀医生讲科普 外科跟你“不见外”》系列科普直播活动,由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携手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共同发起,自7月15日连续两周的周一、三、五上午10:30—11:30,请锁定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7度里|长江健康融媒”微信视频号、武汉晚报微博、武汉晚报抖音等直播平台,跟着主刀医生涨“健”识。

《主刀医生讲科普,外科跟你“不见外”》系列直播第一场开讲,武汉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瞿紫微做客长江日报直播间。记者刘越 摄

    体内破个口,“淘气”脏器乱串门
    疝气,医学上称之为疝,是指人体内器官或组织脱离其正常的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异常地移动到其他区域。简而言之,这一现象如同身体内部的某个器官或组织“串门”去了不该去的地方。
    这些淘气的器官或组织总是倾向于选择易于侵袭的地方,如腹股沟区、切口处等。疝气的种类繁多,根据其发生部位的不同,可以将其细分为腹股沟疝、脐疝、股疝、切口疝等多种类型。其中,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所有疝的80%。
    疝气常见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群。对于婴幼儿而言,小儿疝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先天性的腹股沟区发育不全;而对于老年人,由于肌肉退化、萎缩,以及胶原代谢异常,使得原本坚实的筋膜组织变得疏松,逐渐转化为结缔组织或脂肪化,进而削弱了腹壁的强度,形成缺损,这使得老年人更易发生疝气,特别是腹股沟疝。
    外科手术是治疗疝气的可靠办法
    疝气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手术治疗疝气通常通过应用人工补片或实施张力修补来封闭疝气的缺损部位,从而实现治疗疝气的目的。人工合成的补片修补方式,类似于当轮胎出现鼓包或者破洞时,在受损部位打上一个精心设计的补丁,从而加强局部张力,这种方法能够有效修补疝气,具有减轻术后疼痛,加速患者康复,降低复发风险等优势,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传统的张力修补方式,就如衣物破损后直接使用针线进行缝补,这种处理方法在缝合处产生的张力较大,容易导致术后疼痛和病情复发,患者的恢复时间较长,如今已基本弃用。
    当患者出现手术不耐受的情况,如急性心肌梗死或各类全身性衰竭时,可借助“疝气带”来预防疝气的突出。然而,必须明确的是,这种措施主要是减少疝内容物突出的可能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增加疝气嵌顿的风险。因此,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因身体条件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瞿紫微强调,外科手术是治疗疝气的可靠手段。然而,部分患者在面对手术时因恐惧心理,转而寻求民间偏方或依赖疝气带、注射硬化剂等所谓的保守治疗方式。这种做法往往使疝气病情逐渐恶化,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小心“善于伪装”的食管裂孔疝
    在人体的胸腔与腹腔之间,有一道天然的屏障——膈肌,其上有一个关键的通道,名为食管裂孔。当这个通道变得异常宽敞,部分胃或整个胃便可能趁机“溜”入胸腔,形成狡猾的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常与食管反流并发,其症状多以胃病、冠心病甚至呼吸系统疾病的形式出现,这常使诊断过程受到误导。饱餐之后,患者可能会感到反酸、嗳气、烧心或呕吐,这些症状往往被误认为是胃部问题。同时,胸骨下端的疼痛、胸闷感,也可能让患者误以为自己患有冠心病。另外,合并食道反流疾病的患者,会表现出消化道以外的症状,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慢性咽炎、中耳炎、牙齿的蚀斑、鼻窦炎、非心因性的胸痛、哮喘等。在确诊前,患者常常辗转于多个专科之间进行就诊。
    “非专科医生在识别食管裂孔疝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瞿紫微提醒,当患者出现咳嗽、咽痛、哮喘等症状时,尤其是伴有反酸、烧心、腹胀等表现时,应找专科医生检查是否患有食管裂孔疝,及时进行规范治疗。

(长江日报记者刘越 通讯员张梦石 谯玲玲  视频制作刘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