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瘤病(下肢静脉曲张)

来源:本站 发布人:文阳(李恩宽工作室) 审核人:文阳 发布时间:2018-12-19

下肢静脉曲张(筋瘤)

一、概述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疾病,尤其多见于从事持久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的人员。主要表现为下肢表浅静脉扩张,伸长,迂曲,产生患肢酸胀,乏力,沉重等症状,严重者常伴有小腿溃疡或浅静脉炎等并发症。中医学属于“筋瘤”范畴。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多见于站立工作者。久站后患肢沉重、酸胀、麻木、困倦。

(2)立位可见下肢大隐静脉和(或)小隐静脉降起、扩张、弯曲或蜷曲成团,卧位时消失。小腿下部可有色素沉着、湿疹或慢性溃疡。

(3)大隐静脉曲张:起于足背内侧,在小腿内侧向上行至隐静脉裂孔(卵圆窝);小隐静脉曲张:起于足背外侧,在小腿后面上行至腘窝。

(4)大(小)隐静脉瓣膜及其与深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检查,示大(小)隐静脉瓣膜有功能不全和(或)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通畅试验检查示深静脉通畅。

(5)下肢静脉造影,见浅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及(或)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正常。

(二)证候诊断

(1)劳倦伤气证: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痠;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2)寒湿凝筋证: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3)外伤瘀滞证: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有瘀点,脉细涩。

(三)鉴别诊断

(1)西医鉴别:

①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继发浅静脉曲张,主要特征为浅静脉曲张,下肢肿胀和酸胀不适感。

②动静脉瘘:先天性动静脉瘘多在幼儿时可以发现肢体的肿胀、颜色改变。后天性动静脉瘘多发生在外伤后,病人可有搏动性肿块,而且局部有嗡嗡声。一侧肢体肿胀,静脉曲张和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肢体局部皮温比对侧的高,受伤部位有瘢痕、杂音和震颤。

③K-T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病变,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坐骨静脉系统残留而形成,具有静脉曲张、患肢增长和皮肤呈现大片血管瘤样红斑的鲜明特征,而且体征都局限于下肢的外侧部位,包括臀部。

④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2)中医鉴别:

①血瘤:常在出生后即被发现,随年龄增长而长大;瘤体小如豆料,大如拳头,正常皮色,或呈暗红或紫蓝色,形成瘤体的血管一般为丛状的血管或毛细血管。而筋瘤则由管径较粗的静脉曲张而形成,瘤体沿主干静脉走向而迂曲,状如蚯蚓。


三、中医治疗

(一)中成药治疗

(1)活血化瘀:川芎嗪针、丹参川芎嗪。

(2)后期益气扶正:参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针等。

(二)外用药物及物理治疗

(1)中药熏洗:根据患者病情中药方外洗,水温宜低。

(2)中药外敷:①云南白药适量,根据静脉曲张局部大小,用米醋调成糊状,敷在患处,一天一换。②新癀片,米醋调涂;③芙蓉膏清热解毒消肿;④老鹳草软膏、龙珠软膏外用除湿解毒,收敛生肌;⑤樟霜、复方醋酸曲安奈德、氧化锌粉等止痒。

(3)抗炎消肿止痛: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欧莱) 外用 一日数次。

(4)穿着减压袜。

(5)物理治疗:如激光、微波、红外线等。

(6)西医认为手术是治疗筋瘤的根本办法,可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曲张静脉剥离术。

(三)中医辨证论治

(1)劳倦伤气证

治法:补中益气,活血舒筋。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李恩宽教授认为下肢静脉曲张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时,病机以气虚下陷为主,治以益气提升法,不宜应用活血化瘀药,可配合练习马步功,以改善肢体功能,预防并发症。临床上主要选用黄芪、党参、升麻等益气升提之品。

(2)寒湿凝筋证

治法:暖肝散寒,益气通脉。

方药:暖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枸杞子、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 (木香亦可)、茯苓、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

(3)外伤瘀滞证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消肿。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川芎、当归尾、赤芍、苏木、牡丹皮、枳壳、瓜蒌仁(去壳)、桃仁(去皮、尖)、槟榔、大黄。


五、疗效评价

(1)治愈:患肢症状消退。

(2)好转:患肢症状缓解,未全消。

(3)未愈:患肢症状未能控制。


疗效评价:

下肢静脉曲张病因病机:久站气虚,或寒湿凝筋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凝,瘀阻血脉经络,瘀久不通,甚至局部缺血破溃感染。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一方面根据病情辨证施治,补中益气,活血舒筋、活血化瘀、暖肝散寒,益气通脉,另一方面常规静脉应用降低血液黏稠性、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同时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治疗静脉曲张及其并发症。

经本科治疗静脉曲张患者,治愈率高,临床效果良好,取得广大患者认同。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