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来源:武汉市第一医院 发布人:杨金梅(张唐法工作室) 审核人:杨金梅 发布时间:2017-08-20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

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三)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风寒湿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瘀滞型: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

二、鉴别诊断

1.中医与“痿证”相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肢体软弱无力,甚者痿弱不用、瘫痪,一般不伴有关节、肌肉的疼痛。西医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后者可见肢体关节对称性疼痛不适,以四肢小关节最易罹患,可伴有晨僵、关节酸痛、关节畸形,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离(血沉)可增快,大部分病例抗"O"偏高,类风湿因子阳性,另外影像学检查也有益于二者的鉴别。

2.西医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从颈项向上肢放射痛,疼痛沿特定神经路线走形,并不局限于肩关节及其周围,颈椎MRI可明确责任病灶。

三、合理检查

1.一般生化检查项目:全血细胞计数+五分类、尿液分析定量检查、粪便检验3项、肝功能(9)、肾功能(4)、电解质分析(6)、心肌酶谱(4)

2.心电图:入院常规检查十二通道常规心电图(床旁),若患者伴有高血压/血压异常、或/和心脏疾病,根据病情需要进一步完善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门诊)、动态心电图(24小时)及心率变异性分析。

3.肩关节正侧位片。

4.选择性检查项目:和患者既往基础疾病相关的检查。

四、治疗方案

(一)针灸疗法

1.粘连前期

主穴: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

配穴:若风寒重可加用风门、风池穴;若湿重,可加用曲池、阴陵泉穴或采用平衡针治疗方法;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阳陵泉、条口穴。

治疗方法:

(1)经皮穴位电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患侧肩部二穴(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隔次交替使用),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lO±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隔日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

(2)电针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施泻法或平补平泻,得气后肩前、肩髎(或肩髃、臑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外关分别接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2HzlOOHz)、强度5q±2nrA (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留针至30min

(3)温针灸: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等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每壮3克艾绒);合谷、外关采用毫针刺激,用泻法、留针3045分钟。

(4)平衡针疗法

主穴:肩痛穴。

配穴:疼痛及项加颈痛穴。

定位:①肩痛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②颈痛穴:在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取穴原则:肩痛穴与颈痛穴采用交叉取穴,即右侧患病针刺左侧穴位,左侧患病针刺右侧穴位。

针刺方法:取坐姿膝直位,选用3寸无菌毫针,肩痛穴与颈痛穴直刺1.5寸左右,提插针刺手法,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动作由慢到快,用力不宜过猛,不留针。

针感要求:肩痛穴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颈痛穴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5)拔罐: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火罐13只,留罐1015分钟。若瘀滞严重可刺络拔罐: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再加拔火罐12只,留罐1015 min

(6)穴位注射:选取以上穴位13个,用当归注射液或香丹注射液,注射至每穴lml,每周注射1次,4次为一个疗程。

(7)TDP照射:肩部局部或针刺部位局部神灯照射

(8)还可采用腹针疗法和热敏灸疗法。

2.粘连期

主穴: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每次30分钟。

配穴: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阳陵泉、条口穴。气血虚加足三里、气海、血海。

治疗方法:

(1)温针灸:取肩髃穴多方向透刺(向肩髎穴、向肩前穴、向臂臑穴方向),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每壮3克艾绒);合谷、外关采用毫针刺激,用泻法、留针3045分钟。

(2)经皮穴位电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患侧肩部二穴(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隔次交替使用),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lO±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

(3)电针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施泻法或平补平泻,得气后肩前、肩髎(或肩髃、臑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外关分别接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2HzlOOHz)、强度5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留针至30min

(4)平衡针疗法

主穴:肩痛穴。

配穴:疼痛及项加颈痛穴、正气亏虚加升提穴。

定位:

①肩痛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②颈痛穴:在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③升提穴:两耳尖向上与正中线交点前12寸。

取穴原则:肩痛穴与颈痛穴采用交叉取穴,即右侧患病针刺左侧穴位,左侧患病针刺右侧穴位。

针刺方法:取坐姿膝直位,选用3寸无菌毫针,肩痛穴与颈痛穴直刺1.5寸左右,提插针刺手法,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动作由慢到快,用力不宜过猛,不留针。升提穴向前平刺12寸,可留针。

针感要求:肩痛穴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颈痛穴、升提穴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5)拔罐: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火罐13只,留罐1015分钟。若瘀滞严重可刺络拔罐: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再加拔火罐12只,留罐1015 mln

(6)穴位注射:选取以上穴位13个,当归注射液或香丹注射液,注射至每穴lml,每周注射1次,4次为一个疗程。

(7)TDP照射:肩部局部或针刺部位局部神灯照射,每次30分钟。

(8)还可采用腹针疗法、火针疗法等。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寒湿型

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独活、秦艽、当归、川芎、桂枝、木香、乳香、茯苓、防风、桑枝、海风藤、炙甘草。

中成药:大活络丹等。

2.瘀滞型

治法: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方药:舒筋活血汤加减,当归、川芎、熟地、川牛膝、威灵仙、苍术、陈皮、白芍、木防己、防风、羌活、白芷、茯苓、醋元胡、生姜。

中成药:七厘胶囊等。

3.气血虚型

治法:补气养血,通络止痛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桂枝、当归、川芎、白芍、白术、细辛、秦艽、防风、炙甘草。

中成药: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

(三)其他疗法

1.小针刀:针刀疗法、带刃针疗法、铍针疗法、钩活术疗法等。

2.传统针灸仪器: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多功能艾灸仪、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治疗。

3.物理治疗:TDP照射或红外线照射、超激光治疗、低周波治疗、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和磁热疗法等。

4.推拿治疗:以理筋通络为主,如滚法、拿法等及肩周炎松解术。

五、预后

本病容易反复发作,受寒、劳累、双手负重都是诱因,治疗难点在于缩短疗程,降低复发率。若患者病程较久,出现严重肌肉萎缩,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