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串疮病(带状疱疹性神经根炎)
发布时间:2017-08-20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2)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
(3)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
(4)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
(5)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
(6)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合可留色素改变,发生坏死溃疡者可留瘢痕。
(7)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
(二)证候诊断
1.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本病的急性期。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2.脾虚湿蕴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疼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3.气滞血瘀证: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脉弦细。
二、鉴别诊断
1.中医与“胁痛”相鉴别:后者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闷痛、窜痛,无明显皮损及色素沉着,常反复发作,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2.西医与“单纯疱疹”相鉴别:后者亦可有疱疹出现,多长在皮肤黏膜交界处,但多无明显疼痛、皮损,多可自愈。
三、合理检查
1.一般生化检查项目:全血细胞计数+五分类、尿液分析定量检查、粪便检验3项、肝功能(9项)、肾功能(4项)、体液免疫功能检查、电解质分析(6项)、血脂分析8项、心肌酶谱(4项)、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色谱法、葡萄糖测定干化学法(静脉血)。
2.心电图:入院常规检查十二通道常规心电图(床旁),若患者伴有高血压/血压异常、或/和心脏疾病,根据病情需要进一步完善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门诊)、动态心电图(超24小时)及心率变异性分析。
3.选择性检查项目:和患者既往基础疾病相关的检查。
四、治疗方案
(1)针灸基本治疗:
治则:泻火解毒,清热利湿
主穴:患侧夹脊穴、阿是穴,双侧支沟穴、后溪穴
配穴:肝经郁火加行间、侠溪;脾经湿热加阴陵泉、内庭;恢复期加足三里;气滞血瘀加血海。疼痛剧烈可加用经验穴龙眼穴。
操作:夹脊穴向脊柱方向呈45°斜刺,进针深度0.8~1寸;支沟穴、后溪穴垂直进针,深度0.8寸。疱疹局部阿是穴用围针法,在距皮损边缘0.2cm处用30号1.5~2寸毫针进针,针尖朝向皮损区中心,呈15°角,沿皮下围刺,针距约为1~2cm(每簇针数多少与皮损范围大小成正比,皮损范围直径3cm以下,按周围神经走向前后各一针,直径3~5cm可6~8针;直径5cm以上则10~16针为宜)。
(2)其它针灸疗法
1.穴位注射治疗:选病变对应神经节段夹脊穴,穴位注射用药为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注射用腺苷钴胺,或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射0.5-1ml,隔日一次,每周注射三次。
2.电针法: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同一输出电极的负极接一侧支沟穴,正极接同侧后溪穴。另一输出的负、正两个电极分别接到病变对应神经节段上下各一节段的两处夹脊穴。采用直流电,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通电30分钟,每天1次,若患者疼痛发作次数较多,可给予一天两次电针治疗。
3.铺棉灸:患者取卧位,将阿是穴充分暴露,用活力碘常规消毒,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薄棉片中切勿有洞眼),约3×3cm2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棉花,棉花迅速燃尽,此时患者只有轻微的烧灼感,每次施灸3遍。
4.火针:患者取卧位,在已选阿是穴上用活力碘消毒,点燃酒精灯,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0.2~0.3cm,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
5.梅花针叩刺拔罐: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再以消毒后的梅花针叩刺阿是穴(各簇水泡群间皮肤),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刺络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5~10分钟,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
6.挑治: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用挑治针挑破皮肤后,给予拔罐,一周三次。
7.穴位贴敷法:选相应节段夹脊穴、阿是穴,将针灸科自制穴位贴敷药物撒于贴敷胶布,然后贴于上述穴位,半小时后取下。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决定治疗频率和疗程。
(3)中药辨证施治
1. 肝经郁热证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炒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生地10g、大青叶15g、生甘草10g、泽泻10g、延胡索10g、车前子10g、柴胡10g、当归10g等。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清开灵口服液(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2. 脾虚湿蕴证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白术10g、厚朴10g、炒薏苡仁10g、陈皮10g、茯苓10g、板蓝根15g、延胡索10g、车前子10g、泽泻10g、生甘草10g等。
以上二型加减:发于头面部者,可选加荆芥、防风、薄荷、连翘、大青叶等;发于上肢者,可加片姜黄6g;发于胸部者,可加瓜蒌20g;发于腹部者,可加陈皮10g、厚朴10g;发于下腹部者,可加川楝子9g;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10g;水疱呈血性者,可加丹皮15g、白茅根15g;继发感染者,可加金银花10g、蒲公英15g;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大黄3g;年老体虚者,可加黄芪15g。
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消解余毒。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鸡血藤15g、鬼箭羽15g、红花10g、桃仁10g、延胡索10g、川楝子9g、木香10g、陈皮10g、丝瓜络10g、忍冬藤15g等。
加减:余毒未清的加黄芩10g、板蓝根15g;体实者加大黄10g破瘀;年老体弱者黄芪10-30g、太子参10g以扶助正气;阴虚者加元参15g、麦冬15g、龟板10g、白芍10g、当归10g;睡眠欠安者,给予生牡蛎30g、首乌藤30g;疼痛甚者,加全蝎3-5g、地龙10g。
中成药:血府逐瘀丸(胶囊)、元胡止痛胶囊、大黄蛰虫丸、西黄丸、活血通脉胶囊等。
(4)中药外治
1.清创:水疱、大疱给予抽吸疱液,脓疱给予清创处理。
2.中药湿敷:红斑、水疱、渗出皮疹给予清热解毒中药煎水湿敷,以黄柏、马齿苋等清热解毒中药按3%比例加水或内服方第三煎加水3000ml,煮沸后小火煎15分钟,滤出药液,待凉至室温,以6-8层纱布浸于药液中,稍拧干至不流水为度,湿敷患处,每隔10分钟,交替1次,共计湿敷30-40分钟,每日1-2次。
3.中药散剂:水疱、糜烂、渗出皮损处外用清热解毒之中药(青黛、黄柏等)散剂直接外涂,或以中药油调敷,或外用湿润烧伤膏。
4.中药油剂或软膏:干燥皮损外用中药油或湿润烧伤膏。
(5)物理疗法
1.红外线照射:照射于患侧疱疹皮损处,每次照射40分钟,一日一至两次。
2.氦氖激光照射:照射于患侧相应节段夹脊穴,每次照射20分钟,一日一至两次。
3.脉冲激光照射:用靶灯照射疱疹皮损处,每次照射20分钟,一日一至两次。
4.直流电:将四个极片分别贴于患侧夹脊穴和阿是穴,给予弱电流刺激,每次刺激20分钟,一日一至两次。
(6)西医药物治疗
1.B族维生素: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0.5mg/注射用腺苷钴胺1mg,肌肉注射,每日1次。口服方法:维生素B1片 10mg po Tid,腺苷钴胺片1-3mg po Tid。适用于带状疱疹性神经根炎各期,营养神经。
2.抗病毒:选择抗病毒药物静脉滴注或口服,如:更昔洛韦钠250mg,静脉滴注,每日两次,连用7-10天。适用于带状疱疹急性期,抑制疱疹病毒复制。若患者合并疱疹性角膜炎,更昔洛韦滴眼液,一次两滴/单眼,每2小时一次,一日给药7-8次;或更昔洛韦眼用凝胶,一次一滴,滴入眼结膜囊中,每日4次。
3.镇痛:如:氨酚羟考酮片1片 po Q6h,或卡马西平片100-200mg po Bid/Tid,或使用其它镇痛药物,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给予相应口服剂量。
4.外用药:金霉素甘油外擦,擦于疱疹皮损处,一日多次。若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给予炉甘石洗剂外擦。若出现脓疱,给予百多邦或其他外用消炎药物外擦。
(7)辨证施护
1.生活调理:注意卫生,勤换衣裤,沐浴时水温适中,勿用肥皂或沐浴露等刺激性物品,保护好皮损部位,皮肤瘙痒时切勿搔抓;皮损结痂时勿用手撕扯,糜烂处切勿湿水,以免感染;可以局部热疗,如推荐使用热水袋,或电热垫;保证足够有效的睡眠时间,中老年患者应在家卧床休息数日。
2.饮食调理:饮食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高蛋白质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如粥类、瘦肉汤、牛奶、鸡蛋等,忌食肥厚油腻辛辣之品;勿食辛辣刺激之物。
3.精神调理:患者应注意配合治疗,应尽量保持心情舒畅,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五、预后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性根炎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其疗效取穴于针刺介入时机,一般超早期介入疗效较好,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发生的机率及程度均可下降。本病预后也与疱疹病毒量有关,一般疱疹多,体质弱,基础疾病多患者,或发生大片疱疹及疱疹融合的患者,后遗神经痛发生程度较重,针刺治疗疗程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