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诊疗方案您现在的位置:工作室首页 > 诊疗方案

项痹、眩晕病(颈椎病)

发布时间:2021-04-27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之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65条的“项痹”、“眩晕”进行诊断。其中“项痹”相当于西医诊断的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眩晕”相当于西医诊断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月第1版)。

颈型颈椎病

1. 颈部、肩部及枕部疼痛,头颈部活动因疼痛而受限制。

2. 颈肌紧张,有压痛点,头颅活动受限。

3. X线片上显示颈椎曲度改变,动力摄片后可显示椎间关节不稳与松动,由于肌痉挛头偏歪,侧位X线片上出现椎体后缘一部分重影,小关节也呈部分重影。颈椎MRI提示有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神经根型颈椎病

1. 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其范围与受累椎节相一致。颈肩部、颈后部酸痛,并沿神经根分布区向下放射到前臂和手指,有时皮肤有过敏,抚摸有触电感,神经根支配区域有麻木及明显感觉减退。

2. 脊神经根牵拉试验多为阳性,痛点注射疗法对上肢放射痛无显效。

3. X线正位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侧位片生理前弧消失或变直,椎间隙变窄,骨刺形成,伸屈动力片示颈椎不稳。颈椎MRI提示有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椎动脉型颈椎病

1. 颈性眩晕(即椎-基底动脉缺血征)和猝倒史,且能除外眼源性及耳源性眩晕。

2. 个别患者出现自主神经症状。

3. 旋颈诱发试验阳性。

4. X线片显示椎节不稳及钩椎关节增生。

5. 椎动脉造影及椎动脉血液检测可协助定位但不能作为诊断依据。颈椎MRI提示有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二)证候诊断

1. 风寒湿痹: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 气滞血瘀:眩晕,头痛,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或兼见健忘、失眠,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暗,舌质暗,或有紫斑或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3. 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颈项酸胀疼痛,四肢麻木不仁,或兼见胸闷、纳呆、或时吐痰涎。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 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偏阴虚,舌红,苔薄少津,脉弦细。偏阳虚,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5. 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质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厚,脉细弱或虚大。

二、鉴别诊断

1.项痹病中医与“痿证”相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肢体软弱无力,甚者痿弱不用、瘫痪,一般不伴有关节、肌肉的疼痛。西医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后者可见肢体关节对称性疼痛不适,以四肢小关节最易罹患,可伴有晨僵、关节酸痛、关节畸形,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离(血沉)可增快,大部分病例抗"O"偏高,类风湿因子阳性,另外影像学检查也有益于二者的鉴别。

2.眩晕病中医与:“厥证”相鉴别:后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复醒。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昏眩仆倒的表现,但无昏迷、不省人事等表现。可予以鉴别。西医与“癫痫”相鉴别:后者发作前可有眩晕的先兆,发作时多伴有肢体抽搐不适,而本病无肢体抽搐的症状,脑电图检查可予以鉴别。

三、合理检查

1.一般生化检查项目:全血细胞计数+五分类、尿液分析定量检查、粪便检验3项、肝功能(9)、肾功能(4)、电解质分析(6)、血脂分析8心肌酶谱(4)、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色谱法、葡萄糖测定干化学法(静脉血)

2.影像学检查:完善颈椎正侧位/单次多层CT平扫颈椎/磁共振平扫颈椎。

3.肌电图:上肢肌电图。

4.心电图:入院常规检查十二通道常规心电图(床旁),若患者伴有高血压/血压异常、或/和心脏疾病,根据病情需要进一步完善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门诊)、动态心电图(24小时)及心率变异性分析。

5.选择性检查项目:完善和基础疾病相关的检查。

四、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通用方案 

体针针刺后行艾灸治疗,再酌情选择其他疗法中的12种。

1. 体针:百劳(双)、肩中俞(双)、中渚(双),针刺以调气法,每日一次。

2. 灸法:直接灸:大椎、百劳穴。直接灸,每穴35壮,每日一次。

热敏灸:热敏点。寻找热敏点,灸至无透热为度,每日一次。

3. 其他疗法:

1)腹针:天地针、双商曲、双滑肉门、双气穴。天地针、气穴深刺,商曲、滑肉门中刺,每日一次。

2)挑针:双颈百劳、大椎、双肩井;双新设、双大杼、双膈俞,以上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周治疗一次。

3)火罐:病变局部拔火罐,隔日一次。

4)埋皮内针:颈百劳、心俞;新设、肩井。两组穴位交替,3天一次。

5)耳针:颈椎、心,左右耳交替。

6)梅花针:梅花针点叩颈背足太阳经皮部,重点叩刺四花穴。

(二)辨证治疗:在通用方案为基础上,根据辨证不同进行加减。

1. 风寒湿痹:直接灸在通用方案基础上加风门穴,或者采用热敏灸。

2.气滞血瘀:

1)腹针:通用方案加左气旁、气穴(中);

2)灸法:通用方案加膈俞;

3)埋针:通用方案加膈俞或者肝俞穴。

3. 痰湿阻络:

1)灸法:通用方案加中脘,直接灸;

2)埋针:通用方案加脾俞或者三焦俞;

3)耳针:通用方案加脾或者三焦;

4. 肝肾不足:

1)灸法:通用方案加肾俞;

2)埋针:通用方案加肝俞;

5. 气血亏虚:灸法:通用方案加中脘、足三里;

(三)眩晕的治疗

针灸治疗通用方案:体针针刺后酌情选择其他疗法中的1-2种。

1. 体针:百会,风池,百劳(双),内关(双)。

2. 其他疗法:

1)腹针:天地针,商曲,滑肉门;

2)灸法:直接灸:大椎、百劳穴。直接灸,每穴35壮,每日一次。

热敏灸:热敏点。寻找热敏点,灸至无透热为度,每日一次。

3)耳针:心、肝、颈;

4)皮内针:心俞、肝俞、百劳;

5)梅花针:叩颈背足太阳经皮部

6)头皮针:血管舒缩区。

7)针挑:百劳、大椎、四花穴,每周1-2次。

8)穴位注射:选用颈夹脊穴、风池、足三里、内关等穴,注射药用弥可保或维生素B12、丹参或当归注射液,每次取2穴,每穴1ml,隔日1次。

9)百会穴长留针法,留针6-24小时。

3.辨证治疗:根据辨证不同,以通用方案为基础进行加减。

 肝阳上亢:(1)体针:通用方案基础上增加太冲穴;

2)不可使用灸法;

风痰上扰:(1)体针:通用方案增加丰隆、太冲;

2)直接灸:百会、中脘;

瘀阻脑络:(1)体针:通用方案增加太冲、内关;

2)直接灸:百会、中脘

气血亏虚:(1)体针:通用方案增加足三里、内关;

2)直接灸:百会、中脘;

 肝肾阴虚:体针:通用方案增加太冲、太溪。

(四)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 风寒湿痹

治法:祛风散寒逐湿,温通经络。

方药:益痹汤加减。

2. 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通窍。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3. 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3. 肝肾不足:

治法:补益肝肾,平肝熄风

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4. 气血亏虚: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八珍汤加减。

(五)物理疗法

1.红外线照射:照射于颈部,每次照射40分钟,一日一至两次。

2.氦氖激光照射:照射于相应节段夹脊穴,每次照射20分钟,一日一至两次。

3.脉冲激光照射:照射颈部,每次照射20分钟,一日一至两次。

4.直流电:将四个极片分别贴于相应节段夹脊穴、肩贞穴、阿是穴,电流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刺激20分钟,一日一至两次。

5.射频电疗:作用于颈项部,每次治疗25分钟,一日一至两次。

6.动态牵引:作用于颈部,每次治疗20分钟,一日一次。

(六)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镇痛药:如,塞来昔布胶囊200mg po Bid;洛索洛芬片60mg po Tid,等等。

2.抗骨质疏松:如,注射用骨肽50-100mg ivgtt Qd/10mg im Qd;骨瓜提取物注射液10-20ml ivgtt Qd/2-5ml im Bid;鹿瓜多肽注射液8-12ml ivgtt Qd/2-4ml im Qd/Bid,等等。若合并重度骨质疏松,可给予鲑降钙素注射液50-100u im Qd,或鲑降钙素喷鼻剂喷鼻,等等。

3.营养神经:如,B族维生素,等等。

4.消炎镇痛:如:曲安奈德加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注射或穴位注射。

5.补肾强骨:如,强骨胶囊 0.25g po Tid,灵丹片,等等。

6.促进骨钙沉积:如,氨基葡萄糖,骨化三醇,等等。

7.活血化瘀:如,红花注射液、等等。

8.改善后循环:如,长春西汀、天麻注射液,等等。

9.镇静止晕:苯海拉明,等。

五、预后

    颈型颈椎病预后较好,经过治疗,症状改善较快;神经根型颈椎病预后尚可,但经过治疗症状改善后,容易复发,受寒、劳累、双手负重都是诱因,若患者病程较久,出现严重肌肉萎缩,预后较差;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治疗后眩晕症状可以逐渐改善和缓解,但是转颈活动及受寒、劳累容易诱发,若存在生理学狭窄,眩晕症状容易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