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武汉市第一医院:克难攻坚 永不言弃 医者为民 勇争第一 “铜锣精神”文化品牌建设启动

来源:本站 发布人:张馨予(宣传处) 审核人:张馨予 发布时间:2024-08-15

武汉市第一医院举办庆祝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暨“铜锣精神”文化品牌宣讲活动。

该院胡雅君(右二)、罗东(左二)、邵卫(右一)三位党总支书记讲述对“铜锣精神”的理解与践行。

该院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罗光伟带领医院“青苗”人才代表诵读《大医精诚》,并结合“铜锣精神”文化对其作出新解读。

年轻时的孙曾拯(中)在为患者看病。

    孙曾拯(1928.11—2022.12),全国著名皮肤病专家、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奠基人之一、老主任。病逝前,直至90岁高龄,他坚持一周坐诊5次,被江城百姓和患者亲切地称为“孙皮肤”。

    武汉市第一医院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深入挖掘源自孙曾拯老先生的“铜锣故事”,并进一步凝练为“克难攻坚、永不言弃,医者为民、勇争第一”的十六字“铜锣精神”,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中西医结合高地”提供强有力精神支撑。

今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8月13日,由武汉市卫生健康委指导,长江日报社(长江日报传媒集团)与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举办的庆祝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暨“铜锣精神”文化品牌宣讲活动在该院盘龙城院区学术报告厅举行。活动现场发布了“克难攻坚、永不言弃,医者为民、勇争第一”的十六字“铜锣精神”,三方共同启动“铜锣精神”文化品牌建设活动。

当天,50名优秀医师荣获该院第二届“温暖一医·医师奖”。他们不仅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创建“江城最温暖医院”党建品牌与医疗服务品牌中的开拓者、奋进者,更是医院“铜锣精神”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

武汉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魏力表示,医院党委深入挖掘源自该院皮肤科奠基人之一孙曾拯老主任,于20世纪70年代,医院整体西迁十堰后,面临发展最低谷、最困难时期,敲锣打鼓、为民服务、重铸辉煌的故事,并进一步将其凝练为“克难攻坚、永不言弃,医者为民、勇争第一”的“铜锣精神”。这股精神被一代代武汉市第一医院人根植于心、践之于行,成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也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耀眼的光芒。

■ 铜锣·故事

传承十六字“铜锣精神”文化内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970年,武汉市第一医院响应党和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整体西迁湖北十堰,仅13名技术骨干留汉,皮肤科的孙曾拯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武汉百姓都以为市第一医院搬走了,纷纷表示惋惜。逆境当前,孙曾拯不想轻言放弃。为了周知医院还在,他身着白大褂,手持一把小锤和一面铜锣,从汉正街到江汉路一路吆喝:“一医院没有搬!皮肤病照样看!”

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大家办起了“三轮车医院”,利用周日深入周边工厂、社区,为群众送医送药、防病治病。一到十、十到百、百到千,孙曾拯就这样开启了皮肤科的二次创业,用一声声铜锣响“唤”回了群众的口碑与信任。

孙曾拯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精,人精我廉”的科室理念。1971年,成立真菌实验室、病理实验室;1978年,成立免疫实验室;1986年,成立性病实验室……得益于实验室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他在国内首次报告了早期获得性梅毒病例,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领衔攻关银屑病、白癜风等数十种皮肤疑难病,为后续形成治疗标准向全国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半个多世纪前,皮肤科二次创业之初的一秤一筛、几桌几椅,炎炎夏日顶着烈日在大树下为患者行医看病,到如今年诊疗量超过130万人次,建设成为国家区域中医皮肤病诊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一代代皮肤科人在孙曾拯的影响下,不断传承创新。

活动现场,皮肤科党总支书记童中胜、主任陈柳青与在场同仁一起回顾了这段难忘的岁月,并展望了皮肤科的蓝图。按照市政府关于市级医院特色化发展要求,该院正在以“院中院”模式高质量建设“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病专科大楼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将着力打造华中乃至全国的皮肤病疑难重症救治中心、临床医学创新中心与专科医学人才聚集高地,努力建成国内顶尖一流的皮肤病特色专科。

■ 铜锣·践行

激励一代代武汉市第一医院人勇毅前行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铜锣精神”为何历久弥新?武汉市第一医院妇儿党总支书记、妇产科主任胡雅君,外科第二党总支书记、胸外科副主任罗东和内科第三党总支书记、神经内科副主任邵卫在活动中给出了答案。

胡雅君介绍,与皮肤科一样,于1970年开启重建之路的妇产科,在老主任吴集成的带领下深耕妇科肿瘤领域,亦在当时医疗条件有限的困境下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如今,该院妇科在市属综合医院率先运用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患者开展手术,在盆底疾病方面形成特色;成立产前诊断中心,在胎儿医学方面取得明显进步;生殖医学科在市属医院中第一家开展辅助生殖技术;“怀生养育”一站式服务倍受患者赞誉。

2023年,该院胸外科成功创建成为市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而罗东却回忆起20年前刚入职时的情景。“那时科室仅有3名医生、8张病床,一年开展的四级手术仅20台次。”他说,面对逆境,胸外科人在技术上不断学习,在服务上温暖用心,一步一个脚印。如今,该科已实现从气胸到肺癌,从食管癌到纵隔肿瘤,从手汗症到漏斗胸等术式的全覆盖,今年科室四级手术量有望突破650台次,较20年前提高30倍以上,为更多患者带去健康福音。

邵卫则将成立于2000年的神经内科形容为“24岁正青春”。作为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国家中医优势专科,科室高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像孙老一样的学科带头人,陈国华教授对医学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离不开党员医务工作者在脑卒中等急救绿色通道中冲锋在前,离不开全科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与责任担当。“诚信待人、严谨做事、精益求精是神经内科的科训,我想这与‘铜锣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邵卫在访谈中如是说。

在“铜锣精神”的指引下,该院党委大力弘扬崇高职业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持续创建“江城最温暖医院”党建品牌与医疗服务品牌,涌现出以“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段逸群、罗光伟,“全国白求恩式好医生”范学朋、杨家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和名医暖医,逐步形成了“头雁领航、群雁奋飞、雏雁丰翼”的雁阵效应。

■ 铜锣·奋进

为打造“全国中西医结合高地”提供精神支撑

党建引领强赋能,铜锣鸣聚奋进力。武汉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魏力表示,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中,党建引领、文化聚力是两个极其重要的维度。文化立心,思想定向,凝心铸魂,方能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支撑。

“克难攻坚、永不言弃,医者为民、勇争第一”这十六字“铜锣精神”所展现出的是武汉市第一医院人在面对困难逆境与改革浪潮时,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勇往直前的决心;在面对人民健康与事业发展时,坚持不懈的追求与无私奉献的情怀;在面对患者病痛与生命挑战时,坚如磐石的初心和矢志不渝的担当;在面对医学进步与技术创新时,敢为人先的底气与勇攀高峰的魄力。

近年来,该院党委坚持贯彻以患者为中心,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以高水平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用“铜锣精神”文化凝聚奋进力量,朝着“五年重塑、十年跨越,打造全国中西医结合高地”的目标不断迈进。该院成功入围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是全国50家入围医院中唯一一家副省级城市的市属医院;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国考”中,跻身中西医结合类别全国第六名,连续三年取得A级佳绩;盘龙城院区提前半年投入使用,惠及周边50万至100万居民;今年8月,利济路院区应急救治中心(内科楼)即将投入使用;2026年6月,利济路院区皮肤病专科大楼与医疗综合楼拟建成投用;“江城最温暖医院”入选全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建设成为全市示范党建品牌和行业标杆……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该院近4000名医务工作者在“铜锣精神”的鼓舞下,不忘初心、锐意进取的生动写照,更是为了让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效更好地惠及于民。

● 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第二届“温暖一医·医师奖”人员名单

一、温暖一医·匠心名医奖

冯  晶(骨科)

刘  菊(综合医疗科)

余晓梅(超声诊断科)

陈国华(神经内科)

陈柳青(皮肤科)

范学朋(重症医学科)

赵建国(甲状腺乳腺外科)

胡雅君(妇产科)

贺立群(心血管内科)

袁敬东(泌尿外科)

二、温暖一医·誉满杏林奖

石  拓(消化内科)

田黎明(皮肤科)

乐  薇(针灸科)

杨光艳(治未病科)

杨家耀(中医科)

杨惠琴(风湿免疫科)

时昭红(消化内科)

张  念(中医部)

张维丽(创面修复与周围血管科)

曾宪玉(皮肤科)

三、温暖一医·金柳叶刀奖

冯  丹(疼痛科)

冯  劼(眼科)

刘文华(神经内科)

张  良(皮肤科)

陈  沛(耳鼻咽喉科)

罗  东(胸外科)

罗  明(神经外科)

周  程(肝胆外科)

凃  峰(骨科)

瞿紫微(胃肠外科)

四、温暖一医·仁心暖医奖

王加芳(麻醉科)

王  娜(儿科)

李红波(肾病科)

杨  林(消化内科)

罗利俊(神经内科)

荣  刚(口腔科)

段刚峰(心血管内科)

梅俊华(神经内科)

彭红芬(放射影像科)

熊  键(康复医学科)

五、温暖一医·青年新秀奖

王冬花(妇产科)

毛莉娜(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吕  磊(泌尿外科)

张书力(疼痛科)

张忠阳(中医部)

孟庆彬(临床营养科)

浦飞飞(骨科)

舒  磊(消化内科)

戴朝博(综合医疗科)

魏东生(神经内科)

◎ 暖心守护“她”健康

(妇产科 胡雅君)

“作为医者,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胡雅君深知,妇产科不仅仅是为患者诊疗疾病的地方,更是女性人生重要阶段的见证者。因此,她总是耐心倾听每一位患者的诉求,用温柔的话语和鼓励的眼神给予她们力量。

◎ “护肾卫士”的硬核与温柔

(泌尿外科 袁敬东)

对于复杂凶险的泌尿系统疾病,他总是迎难而上,多种术式联合,既为患者解决问题,又让他们快速康复。袁敬东常说:“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应从方方面面为患者着想,在每一阶段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治疗方案,让患者在治疗中实现最大获益。”

◎ “跟患者聊天也是一种疗愈”

(针灸科 乐薇)

作为全国老中医专家张唐法大师学术继承人,针灸科乐薇医生以精湛手法赢得患者喜爱。她多年实践脐针结合埋线治疗不孕不育等生殖系统疾病,亲身体验摸索出减痛进针法。治疗后,她爱与患者交流,“听听患者们的心事,帮她们做做心理疏导,也是一种疗愈”。

◎ “让中医药更具可及性”

(中医科 杨家耀)

守中医药辨证思维之正,创中西医协同发展之新。为让中医药更具可及性,杨家耀带领团队匠心独运地推出“四时养生茶”系列中药代茶饮,创新改良膏方及三伏贴,使中医药的使用更为便捷,更加贴近群众日常生活。系列创新改良产品获得央媒关注及肯定。

◎ 从第一人到第一梯队

(皮肤科 张良)

自2004年起,张良在全省率先开展皮肤外科手术,是省内开展皮肤恶性肿瘤显微描记手术的第一人。从事皮肤外科工作二十年,他建立的皮肤肿瘤专家门诊与皮肤外科团队,如今年均开展手术2万多台次,跻身全国皮肤外科的第一梯队。

◎ 力推“日间手术”让患者省时更省心

(肝胆外科 周程)

周程将创伤小、恢复快的单孔腹腔镜手术术式与日间手术医疗模式相结合,与12家基层医疗机构联袂打造“筛查在社区、手术在医院、管理回社区”的双向转诊通道,以精准微创“刷新”患者就医体验,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 融汇中西的“肾”命通道守护者

(肾病科 李红波)

“西药起效快,中药改善症状好、减轻药物副作用,两者合用,效果好、疗程短。”李红波深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病二十余年,以“中环强”特色疗法治疗肾病综合征,以血液净化技术综合中药内服外治改善并发症,融汇中西守护患者“肾”命通道。

◎ 脊柱侧弯患儿们的知心阿姨

(康复医学科 熊键)

自2019年起,熊键长期专注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与治疗。她带领团队4年筛查10万余名中小学生,连续7年举办“脊柱侧弯与体态不良”暑期夏令营。在此过程中,她展现出高度的专业、耐心与细致,成为患儿眼中亲切的知心阿姨。

◎ 小肠疾病的“千里眼”和“神枪手”

(消化内科 舒磊)

九曲十八弯的小肠,常常被称作人体消化道中的“黑暗大陆”。作为消化内科小肠镜亚专业组组长,舒磊在市属医院率先开展急诊小肠镜诊疗、小肠镜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止血术,并力求小肠镜技术在治疗小肠血管畸形、小肠黑斑息肉综合症等罕见病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 中西医协同让患者获益最大化

(神经内科 魏东生)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免疫领域相对常见的“罕见病”。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此病虽可控,但免疫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与感染风险是临床中不可忽视的挑战。面对此境,魏东生充分利用传统中医优势,提出中西医协同的解决思路,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副作用,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文/张梦石 谯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