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病诊疗方案
来源:本站 发布人:文阳(李恩宽工作室) 审核人:文阳 发布时间:2017-12-20
一、概述
丹毒(erysipelas)是皮肤和粘膜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特点是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全身反应剧烈和容易复发。致病菌为β-溶血性链球菌,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中医学认为,丹毒多因血热内郁,外感毒邪,侵犯肌肤,或因肌肤破损,感染毒邪,毒邪乘隙而入,郁蒸血分所致。丹毒生于下肢者称“流火”;生于头面的称“抱头火丹”。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常有皮肤、黏膜破损史,或有鼻炎、口腔、黏膜感染灶、足癣、下肢溃疡、瘙痒性皮肤病等病史。
(2)发病急剧,常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婴幼儿可发生惊厥。局部自觉灼热疼痛。
(3)常见于颜面、小腿、手足、前臂等处。
(4)轻者局部炎性充血,以后落屑而愈。
(5)通常炎症显著,呈鲜红色水肿,境界清晰,表面光滑紧张,发生于眼睑、口唇、耳垂等疏松部位者,红肿更为显著,皮损易向周围迅速扩延。
(6)重者可并发肾炎、败血症,预后不良。
(7)严重者出现水疱性丹毒、大疱性丹毒、坏疽性丹毒、游走性丹毒、复发性丹毒、脓疱性丹毒。
(8)附近淋巴结肿大。
(9)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10)血沉增快。
(11)抗链球菌溶血素增高。
(12)组织病理表皮可发生水肿,甚至发生大疱。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内有中性粒细胞为主的弥漫性浸润,且多见于扩张的淋巴管内。
(二)证候诊断
(1)风热毒蕴证:发于头面部,皮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甚则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2)肝脾湿火证:发于胸腹腰胯部,皮肤红肿蔓延,摸之灼手,肿胀疼痛,伴口干且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风。伴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毒热入营证:重证者范围较大,可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
(三)鉴别诊断
(1)西医鉴别:
①接触性皮炎:可有过敏原的接触史,接触部位发生红斑,以瘙痒、灼热为主,随后可发生显著水肿,境界清楚,水肿部位可见密集丘疹,然后是小疱和大疱,破后有大量渗液、或出现糜烂面,干后形成痂皮。开始一般不会出现全身症状。
②急性蜂窝织炎:本病全身症状出现于局部症状之后,或同时出现。局部可见红、肿、热、痛。为暗红色,压之不褪色,中央色深,周围渐淡,所以边缘不清;肿势较重,中间高突;局部皮温升高,但程度较丹毒轻;疼痛可为胀痛,成脓期为跳痛,并可影响活动。常见化脓表现,无复发史。
③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见下肢红肿、皮肤张力高伴有局部压痛等症状,初期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病机制多与各种原因引起深静脉壁血栓形成从而使血液回流阻碍有关。深静脉彩超可明确诊断。
(2)中医鉴别:
①发疽:局部红肿,但中间明显隆起而色深,四周肿势较轻而色较淡,边界不清,胀痛呈持续性,化脓时跳痛,大多发生坏死、化脓溃烂,一般不会反复发作。
②类丹毒:多发于手部,有猪骨或鱼虾之刺划破皮肤史,红斑范围小,症状轻,无明显全身症状。
三、中医治疗
(一)中成药治疗:
(1)早期清热解毒:清开灵注射液40ml 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后期益气扶正:酌情选用参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针等。
(四)外用药物及物理治疗:
(1)初期:外用药以清热利湿消肿为主: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金银花露调,微湿敷,一日一换,保持湿润;芙蓉膏外敷,一日一换,清热解毒消肿;
(2)中期:若皮肤坏死,用金黄散开水调敷四周,若流火结毒成脓者,可在坏死部分作小切口引流,掺九一丹,外盖金黄散;根据病情选用清创胶、疮灼膏外用等。
(3)后期:脓尽疮面色红者,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 外喷 qd,促进创面愈合;或生肌散外敷。
(4)皮损表面可外用抗菌药物外敷(甲硝唑、庆大霉素等)。
(5)加压治疗可减轻淋巴水肿,有助于预防复发。
(6)可辅以物理疗法,如窄波紫外线照射、超短波、红外线及音频电疗等。
(二)中医辨证论治
(1)风热毒蕴证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芩酒炒、黄连酒炒、陈皮、甘草生用、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芒硝;咽痛,加生地、玄参。
(2)肝脾湿火证
治法:清肝泻火利湿。
方药: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或中成药复方茯苓皮消肿颗粒②。
柴胡清肝汤[组成]生地、当归、白芍、川芎、柴胡、黄芩、山栀、天花粉、防风、牛蒡子、连翘、甘草;
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当归酒炒、生地黄酒炒、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化斑解毒汤[组成]玄参、知母、石膏、人中黄、黄连、升麻、连翘、牛蒡子、甘草。
(3)湿热毒蕴证
治法:利湿清热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肿胀甚者,或形成大脚风者,加防己、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等。或中成药复方茯苓皮消肿颗粒。李恩宽教授认为丹毒是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搏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有破损,毒邪乘隙侵入而成。药用凉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法,常用药为金银花、连翘、野菊花、地丁、黄芩、黄连、黄柏、赤芍。伴有高热加生石膏、生代瑁;发于下肢加牛膝、黄柏、防己;水疱明显加车前草;若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热入营血症状,即应按温病的辨证法则清热解毒,凉血清营,常用药物为水牛角、黄连、生地、金银花、连翘、麦冬、丹皮、栀子等。
五神汤[组成]茯苓、金银花、牛膝、车前子、紫花地丁;
萆薢渗湿汤[组成]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可选中成药 陈兰花颗粒
(4)毒热入营证
治法;凉血解毒,清心开窍。
方药:清温败毒饮加减加减。神昏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或牛黄清心丸,选用一种。
清温败毒饮[组成]生石膏(大剂)180~240克(中剂)60~120克(小剂)24~36克、小生地(大剂)18~30克(中剂)9~15克(小剂)6~13.5克、乌犀角(大剂)18~24克(中剂)9~12克(小剂)6~12克、真川连(大剂)12~18克(中剂)6~12克(小剂)3~4.5克、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鲜竹叶、甘草、丹皮。
三、疗效评价
(1)治愈:全身及局部症状消退,血象正常。
(2)好转: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症状未全消。
(3)未愈:全身与局部症状未能控制,出现“陷证”。
丹毒是临床常见病,治疗不当可导致疾病迁延难愈或反复多次复发。本病现代医学认为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部分为葡萄球菌)侵袭人体所导致的皮肤淋巴管网的炎症感染,称为网状淋巴管炎,多由皮肤、黏膜的某种病损引起,最常见为足癣感染。病变蔓延快,愈后容易复发,反复发作易导致淋巴淤滞,在含高蛋白淋巴液的刺激下局部皮肤粗厚,肢体肿胀,甚至发展成象皮肿。
中医病因病机乃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火侵脉络,热毒搏结,挟有湿热,郁阻肌肤。治疗系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对于复发者或病程较长者当活血通脉消肿。
故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西药抗感染、中药内服、外用中药塌渍等方法而得效。
在下肢丹毒的治疗中,中医的外治方法具有直达病位、奏效迅速的特点,与口服中西药结合可增强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