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诊疗方案您现在的位置:工作室首页 > 诊疗方案

脱疽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疗方案

发布时间:2018-05-1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脱疽病)

一、概述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是一种全身性疾患,发生在大、中动脉,涉及腹主动脉及其远侧的主干动脉时,引起下肢慢性缺血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中医学属于“脱疽”范畴,是因先天不足,正气衰弱,寒湿之邪侵袭,致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甚或痹阻不通而发病。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多发生于4570岁男性。

(2)约70%病例伴发糖尿病或高血压症。

(3)一般开始于趾部,亦可发展至全足,甚至小腿。糖尿病者多发于远端较小动脉。

(4)可发生冠状动脉闭塞,预后一般不良。

(5)可有感觉异常、刺痛及针刺感(慢性缺氧所致),甚则间歇性跛行和肢体疼痛、痉挛、麻木,休息时减轻,亦可有夜间卧床时休息痛(侧支循环不良)

(6)体征皮肤凉冷、干燥、鳞屑、变薄、萎缩,毛发稀疏,趾甲营养不良。若动脉完全闭塞,可发生溃疡或坏疽,易感染,形成湿性坏疽。一侧或两侧主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对寒冷尤为敏感。抬高下肢时,局部皮肤苍白,下垂时发红,趾尖更甚(肢体位置试验阳性)

(7)X线检查可有血管钙化。

(8)实验室检查血胆固醇或()三酰甘油升高、β-脂蛋白增高。

(9)心电图运动前后检查,可有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而受累情况。

(10)特殊检查皮温测定、多普勒超声波、血压和流量测定等,以估计下肢血流情况。

(二)证候诊断

(1)寒凝型:患肢肤色苍白、发凉、麻木、酸胀、疼痛,遇冷则重;甚至间歇性跛行,舌质淡紫,苔白润,脉弦紧。

(2)血瘀型:患肢凉麻感重,持续性疼痛,夜间加重,间歇性跛行,皮肤干燥、脱屑、光薄无泽,皮色呈紫暗或见紫褐斑,爪甲增厚不荣,肌肉渐瘦削。舌质青紫或紫暗,边有瘀点或瘀班斑,苔白润,脉沉紧或沉涩。

(3)湿热()型:肢体红肿热痛明显,肢端有破溃之势,或溃疡初起,脓多味臭,伴有高热,烦躁,或有昏谵语,口渴引饮,便秘叟赤。舌质红绛、紫暗,舌苔黄燥或黑苔,脉洪数或弦数。

(4)阴阳两虚:肢体发凉、怕冷,或创面肉芽淡白,上皮不生,全身畏寒,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尿清便溏。舌质淡红,苔白或少,脉沉细迟。

(三)鉴别诊断

(1)西医鉴别

①雷诺氏病(肢端动脉痉挛症多见于青年女性;上肢较下肢多见,好发于双手;每因寒冷和精神刺激双手出现发凉苍白,继而紫绀、潮红,最后恢复正常的三色变化(雷诺氏现象),患肢动脉搏动正常,一般不出现肢体坏疽。

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多有嗜烟、受寒史,病变位于中小动脉,病理示肢体动脉节段性炎变。早期有明显的间歇性跛行,足冷紫绀等,随着缺血加重可出现静息痛。A造影可明确诊断。

(2)中医鉴别

①筋疽:有消渴病史,多见患足高肿,趾、掌、跟、踝乃至腿部溃破,腐筋败露、穿通成瘘,脓液秽臭难闻,多伴壮热难退。

②蛇头疔:初起指端感觉麻痒而痛,继而刺痛,灼热肿胀,色红不明显,随后肿势逐渐扩大。中期肿势更为扩大,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胀。酿脓时有剧烈的跳痛,患肢下垂时疼痛更甚,局部触痛明显,约10天左右成脓,此时多阵阵啄痛不休,常影响食欲和睡眠。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后期一般脓出肿退痛止,趋向痊愈。若未及时处理,任其自溃,溃后脓水臭秽,经久不愈,余肿不消,或胬肉突出者,多是损筋伤骨的征象。

③类丹毒:发病前多有猪骨、鱼虾等刺伤史,或破损皮肤接触猪肉、鱼虾史。红肿不如疔疮明显,常表现为游走性的红紫色斑片,一般不会化脓,全身症状多不明显。


三、中医治疗

 (一)中成药治疗:

(1)早期清热解毒:清开灵注射液等。

(2)后期活血化瘀:丹参川芎嗪针、川芎嗪针、血塞通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

(3)根据病情益气养阴,扶正托毒:参麦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生脉针等;

(二)外用药物及物理治疗:

(1)中药熏洗疗法

①实证:清热解毒、利湿通络、凉血消肿法。

适用于出现肢体溃疡或感染,脓多味臭,局部红肿疼痛明显者。豨莶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马鞭草、徐长卿、紫花地丁、半边莲、野菊花、忍冬藤、丝瓜络、紫草、丹皮、赤芍等。

②虚实夹杂:活血散瘀、疏经活络法。

适用于早期及恢复期缺血明显,肢体发凉、怕冷、遇冷加重、皮温降低、皮色苍白、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者。豨莶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马鞭草、紫花地丁、鸡血藤、忍冬藤、益母草、土鳖虫等。

③随症加减:

合并足癣,趾缝间渗液、糜烂,瘙痒者酌加: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苦参、白鲜皮、黄精等。有足底胼弤者:紫花地丁、皂角刺等。伴骨关节病者:透骨草、独活、千年健等。疼痛明显:加制马钱子0.6g

(2)中药外敷:根据病情金黄散、芙蓉膏等外敷。

(3)对症治疗:局部以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用止痛治疗。

(4)物理治疗:红外线、超声波

(5)功能康复锻练:适用于早期和恢复阶段的患者,但已有溃疡形成者禁用。患者仰卧位,先将患肢从水平位抬高45度以上,维持12分钟,然后下垂12分钟,再放置水平位2分钟,继而作患肢的旋内旋外,以及屈曲伸展活动,如此反复约20分钟。可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每日练习。

(三)中医辨证论治

(1)寒凝型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方药:阳和汤加减。熟地黄、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干姜、生甘草、制附子、当归、鸡血藤等。李恩宽教授指导肢体发凉、怕冷,属脉络寒凝证者,加强温阳,可用制附子20g,肉桂、鹿角胶各10g

109;

(2)血瘀型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补阳还五汤汤加减。熟地、当归、川芎、赤芍、白芍、黄芪、地龙、丹参、延胡索等。李恩宽教授指导皮肤紫给或见紫褐斑,舌质紫暗疲斑,证属脉络血疲证者,加水蛭20g,莪术10g,丹参30g

(3)湿热()

治法:健脾祛湿,清热解毒。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金银花(或忍冬藤)、玄参、当归、生甘草、连翘、薏苡仁、土茯苓、垂盆草等。李恩宽教授指导肢体红肿热痛、热毒较盛证属脉络疲热证者,重用清热解毒,可用金银花30g,蒲公英30g,地丁30g;肿胀湿毒较重者,加黄柏20g,益母草15g,土茯苓20g

(4)阴阳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温阳通络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生地、当归、川芎、白芍、生白术、党参、茯苓、甘草、生黄芪、生苡仁、忍冬藤等。

可选中成药方:益气通脉片、益冬活血颗粒


四、疗效评价

(1)治愈:患肢疼痛消失,皮色、肤温恢复正常,疮口愈合,步履活动自如,或趺阳脉可触及。
    (2)
好转:疼痛基本消失,但步履活动不能持久,疮口范围缩小。
    (3)
未愈:疼痛不能控制,溃疡不能愈合,或继续向近端发展。

疗效评估: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周围动脉并导致慢性闭塞的一种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高体重及肥胖、高血糖、吸烟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属中医的“脱疽”范畴,多发于老年人,临床多表现为瘀血,缺血, 瘀斑,肿胀,舌红绛、紫黯、青斑等血瘀症状。究其原因,是人到老年宗气渐衰,气不足,则推动、温养、气化等作用减弱,血流缓慢,难以维持血和津液的正常运行,致使气血瘀滞, 瘀阻经络。在局部表现为气血瘀滞的病变,在全身则是气血虚弱的本质,肝、脾、肾等脏腑阳气虚损是其根本原因,而感受寒湿之邪是其发病的外因,实为“虚瘀”。其主要病机是久病正虚,气血瘀滞,营卫不畅,肌肤失养而致本病,以虚瘀为本。所以,活血化瘀法在治疗中甚为重要,根据不同的证候和不同的病理阶段,分别佐以行气、补气、温阳、清热、化痰之法。益气活血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当归、熟地、鸡血藤养血,赤芍、川芍、地龙活血通络,诸药合用,补正气而不滞邪,祛疲邪而不伤正,直中病机而常获良效。

本科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在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中取得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