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室介绍>针灸科

针灸科

秋冬养生,从现在开始

发布时间:2017-10-25

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饮食方面应选择“防燥不腻”的东西,如银耳百合汤、百合绿豆汤,清热养阴。

        中医认为,处暑过后暑气渐消,特别是早晚秋凉的感觉渐渐明显,此时养生要放燥、防寒,起居作息也要根据此时的气候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坚持适量锻炼,增加睡觉时间,特别是子午觉,防秋乏秋燥。进入处暑后,肺经当值,应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荸荠,红枣,还可吃些酸味食物,养肺饮,养肝阴,荤菜中,鸭肉、兔肉、泥鳅都属于这类食物。

到了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养生应遵循“养收”的原则,以保养内守之阴气。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对于耐寒力差的人,更要注意足部保暖,以防寒邪侵袭。饮食方面也是以清淡为好,一杯清茶、一碗米酒、龙眼明目、番薯补血气,吃这些可以预防秋燥、滋阴益气。

秋天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季节,有些人到了秋天,一咳就咳好久,跟秋燥厉害有关,润燥的食物有梨、甘蔗、萝卜之类,少吃辛辣,也不要吃牛羊肉。秋分节气养生要本着平衡、调和阴阳的原则,将春夏外放的阳气收进身体,所有与升阳、散阳有关的情绪、运动、饮食、穿衣都应有所收敛、节制。

寒露已是深秋的节气,寒露之后,露水增多,气温更低。寒邪从体表往更深度的脉络侵袭,此时最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因此,寒露养生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保护血管,特别是下肢、末端、静脉等部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秋燥明显,燥易伤津、伤肺,防秋燥、防秋郁、防寒是霜降期间的注意之处。饮食上民间有“一年补补透,不如补霜降”的说法,但总的来说,保养要甘润温养。一日三餐,除了吃应季果蔬,可以适当吃些芝麻、银耳、山药、百合之类润燥的食物。

立冬后人体阳气也随之潜藏于内,养生应顺应自然界规律,要养阳、藏阳,补肾藏精,养精蓄锐,为来春的生机勃发做准备。情志要恬淡安静、寡欲少求;饮食以滋阴润燥为主,吃大餐的同时,配点山药、白萝卜、绿叶蔬菜、豆制品,这些都是滋阴的食物。

“斯时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此时节天气阴冷,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养生宜顺应自然,加强御寒保暖,减少精气神的消耗,早睡晚起,适当进补,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有益气补血,温中暖肾作用,多晒太阳,保持情绪愉悦。

“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天气寒冷。《修养法》建议此月宜“增苦减咸,补理肺胃”,说到冬天养肺的美食,杏仁就可以降肺气,止咳平喘。重点要适度保暖,避免出汗后受风寒;睡眠要充足,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免疫力。

古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代冬至日百官放假,因冬至是一个安静的节气,此时阳气初萌,要注意养“藏”,静神少虑,节欲保暖,减少精神和体力的消耗。冬天脾胃阳气相对弱一些,饺子、包子、丸子这些食物,可以减少脾胃消化食物需要的阳气。

俗话说“冷在三九”,小寒入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此时养生要防寒邪,睡前可以泡泡脚;饮食上“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民俗就是吃“腊八粥”。粥中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血、驱寒强身的功效。起居宜早睡晚起、减少外出。

大寒冷到顶点,日后天渐暖。此节气也进入了五运六气的“初之气”,是春季萌发前的关键积累时期,养生要讲究养精蓄锐,保暖、节欲、安神。注意脚部保暖,不宜大汗、疲劳,宜早睡晚起,食补养胃。

F150893237289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