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诊疗方案

来源:本站 发布人:薛莎(薛莎工作室) 审核人:薛莎 发布时间:2023-02-02

.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治疗指南YYXH/T50-135-2008》制订。由于年老肾亏,气血不足,或因寒湿之邪侵袭,使气血凝滞,经络不通,筋骨失养,导致“骨痹”“骨痿”发生。基本病机是由于本虚,病位在骨,证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三脏虚弱,尤以肾虚为本,寒湿血瘀为标。初起时以多见实证或虚证多见,发病日久则多虚实夹杂之证。常表现为腰背酸痛、驼背、骨折等。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制定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进行诊断。

1.1在没有外伤或轻微外伤情况发生了脆性骨折,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1.2基于骨密度测量的诊断标准:目前通行可靠的方法是双能X线吸收法(DXA),检测结果与同性别、同种族峰值骨量比较,其标准偏差(T值)≥―1.0SD为正常;―2.5SD<T值<―1.0SD为骨量低下;T值≤―2.5SD为骨质疏松;T值≤―2.5SD,同时伴有骨折者为严重骨质疏松。以上标准适用于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的男性。

.中医证候诊断

1 肾精亏虚型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骨生髓,肾精不足,不能滋养骨血,灌溉诸末,骨髓失养,而至髓海空虚。因此临床此型多表现为:腰背足膝疼痛,头部眩晕,疲乏无力,肢体萎软,耳鸣,舌色红,苔少,脉多细数。

2       肾阳不足型

肾为水火之脏,主骨,为先天阳气之根本,骨质疏松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可辨证为肾阳虚弱,命门火衰。临床症见:四肢乏力麻木,关节屈伸不利,腰痛觉凉,畏寒肢冷,手足不温,心悸懒言,自汗,小便清长,舌胖色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或细弱。

3 肝血不足型

肝主藏血,在贮藏血液同时又可调动全身血液,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骨的生长离不开精血的滋润。肝血不足时临床多出现:腰膝酸软钝痛,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苔薄,脉细数。

4 脾胃虚弱型

脾胃为后天之本,各脏腑受脾胃气血生化之气方能正常运转,筋脉得以濡养。因此脾胃损伤后易出现:四肢周身软弱无力,弯腰驼背,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无华,面部浮肿,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或虚缓。

5 血瘀脉阻型

气血充盈可濡养筋骨,通利关节。而当瘀血形成,濡养功能减弱,阻滞脉络则会出现骨骼失养。临床多表现为腰背四肢刺痛拒按,关节筋肉拘急挛缩,痛有定处,夜间疼痛更甚,皮肤唇甲颜色紫暗,伴有瘀斑,舌质紫暗,苔白,脉弦涩。

.治疗方案

1.中药辨证治疗:

⑴肾精亏虚型----左归丸加减。方中君药熟地填肾精,补元阴,益骨髓;鹿角胶、龟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专为峻补真阴不足,补任督之元,多用以治疗精髓亏虚之症候;山药、白术兼以补益脾胃,滋肾固精;山茱萸、菟丝子、枸杞补肝阴以滋肾阴;川牛膝强筋骨、益精髓。

若伴有心烦易怒、骨蒸潮热加黄柏、知母清降虚火;若伴筋骨萎软、腿足瘦消、则加用锁阳、虎骨、续断、狗脊等补肾强筋壮骨之品;若肢体麻木拘急加用木瓜、白芍、甘草等药物舒缓筋骨之挛急。

⑵肾阳不足型----地黄饮子加减。方用熟地黄、山茱萸补益肾精,以阴中求阳,填精补髓;巴戟天、肉苁蓉温补肾阳,强壮腰膝;肉桂、附子辛辣温热,补肾中元阳,又有摄纳浮阳、补火回阳、引火归元之功;淫羊藿益精气,强筋骨,补命门火气;麦冬、石斛清上潜之浮阳,滋养肺肾,状水以济火;加用杜仲补肝肾,益髓强腰。

若伴有气虚喘咳、少气懒言、面色委白,加用人参等补益肺气之品;若有纳食不佳,呕恶吞酸、加用干姜暖胃稳中;若有便溏或泄泻不止者,加用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等补肾固精、涩肠止泻的药物;若伴有心跳不宁者加用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

⑶肝血不足型----四物汤加减。方中熟地黄性温味甘,善滋阴养血,补肾填精;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益阴;山茱萸补养肝肾之阴,兼以养血,取肝肾同源之义;川芎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药。

若伴有心悸、失眠、健忘者,加用炒枣仁、夜交藤、柏子仁;伴有肢体明显刺痛麻木、脉涩者,加用鸡血藤、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⑷脾胃虚弱型----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参苓白术散主健脾益气利湿,方中人参、白术、茯苓健脾补气渗湿;山药、莲子肉健脾止泻;扁豆、薏苡仁助茯苓渗湿利水之功;桔梗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全方补中气,泄水湿。补中益气汤长于健脾养血,善治气血亏虚证;黄芪补中益气,升举阳气;人参、白术补脾气。当归养血补气和营;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中气,为脾经之引经药。

若兼有浑身刺痛,舌紫暗,脉涩者可加入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药。

⑸血瘀脉阻型----身痛逐瘀汤加减。方中秦艽、羌活为君药,取通络祛风除湿之功;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当归可活血又可补血,没药、灵脂、香附行血气,止疼痛;全蝎、穿山甲破血通络止痛;牛膝、地龙疏通经络以利关节;甘草调和诸药。

若易上肢疼痛为甚者,加入姜黄、桑枝等药物通络;若下肢拘急较甚者,加用防己、独活、鸡血藤等药物通络活血;若伴有胸胀痛憋闷者加桔梗、枳壳等行气宽胸药物;伴有胁肋下有痞块者加用水蛭等活血破瘀,消癥化滞功效的药物。

2.中医外治方法: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中药熏药治疗、烫熨治疗等。

3.导引按摩:(1)导引疗法运动可以通过活动肌肉来产生对骨骼的应力,对骨骼形成有一定地刺激作用,增强了机体中骨矿物质的含量,从而可以减少生理性丢失骨量。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气功,进行持续性的一些动静结合动作来增加骨质含量。(2)按摩疗法:骨质疏松患者可以多进行按摩保健,也可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主要进行按摩的穴位可选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按摩疗法可以对由骨质疏松症所引起的疼痛症状进行缓解,长期进行按摩保健可以一定的保健疗效。

4.基础治疗:饮食、运动、晒太阳和合理补钙等。

5.西医药物治疗:双膦酸盐、降钙素、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k等。

6.康复理疗:骨质疏松治疗仪、红外线治疗等。

.疗效评价

1.有效性评价:以脆性骨折发生率为主要疗效指标。椎体骨折可测量胸、腰椎侧位相X线片和身高,非椎体骨折可观察骨折部位的X线片。同时,选择适当的时点检测骨密度和骨转换标志物。

骨密度的疗效评价应事先选定观察部位,通常选择腰椎和髋部,如果有充分的药理学试验证据支持药物主要的作用部位是皮质骨,也可选择其他部位作为骨密度疗效观察的目标部位。

骨转换标志物检测,应至少分别选择一项特异性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的骨转换标志物,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推荐测定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和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S-CTX),根据检测值评估骨转换状态的变化。此外,可考虑增加跌倒发生率、下肢肌肉力量、身体平衡能力等观察指标。在评价药物的有效性时,应详细分析主要疗效指标与其他观察指标变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作出充分的解释与讨论。

2.安全性评价

首先,应关注一般状况、生命体征(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血、尿、便常规,血钙、血磷,肝功能、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

其次,考虑到骨质疏松症多为老年人群,应特别注意对心功能、肾功能的监测,选择相应的安全性指标及合理的检测时点。心脏功能相关检测指标:十二导联心电图(需常规观察ST-T改变、病理性Q波、各种心律失常、QT/QTc间期)。肾功能相关检测指标:尿常规及尿沉渣镜检、微量白蛋白尿(推荐使用即刻尿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UACR)、Scr和/或eGFR(推荐使用简化MDRD公式或CKD-EPI公式)、尿NAG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