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传承文章您现在的位置:工作室首页 > 传承文章

浅述薛莎教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

发布时间:2023-02-02

治脾胃病的经验

注重脾胃升降有序

脾胃同居中焦,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使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若是外感内伤、情志因素等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则会导致水液停滞,产生湿、痰、饮、瘀等病理产物,水湿停聚,郁而化热,或素体阳盛,从阳化热,易成湿热之邪。清阳不升,则神疲乏力,痞闷不适,大便稀溏等;浊阴不降,则口臭,口苦,腹胀,泛酸、嗳气等。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平调寒热。用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苡仁、白术、太子参健脾利湿,枳实、法夏理气和胃,左金丸、煅瓦楞清热制酸。

脾胃升降失常,易导致郁火伏于内,久之则会耗伤阴液,不可过用寒凉之品,以免郁火冰伏,可在平调寒热的基础上,加用风药散郁,即所谓郁者发之。如对口疮的认识,医家认为其属胃火上炎所致,恩师认为本病是由脾胃升降失常引起郁火伏于中焦所致。脾开窍于口,脾胃火郁则发为本病。用乌梅丸或泻黄散加减治疗本病。黄连、黄芩等使胃通降;干姜、细辛、花椒等辛温之品使脾升阳,升散郁火,升降有序,脾胃调和。常加党参及五灵脂。党参甘温,健脾益肺,益气生津,五灵脂甘温,通利血脉,散瘀止痛。久病入络,多虚多瘀,二药一则益气,一则活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二者同用,有抗应激作用,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此二味时常常是2比1的比例,体现其不足的一面。

从肝论治

肝失疏泄,则脾胃运化失常,形成土木同病之势,临床见胃脘连及胸胁不适,情绪波动,大便溏,女子月经不调等。用四逆散合枳术丸或逍遥散肝脾同调。见泛酸者,加左金丸;兼大便溏者,加痛泻要方;睡眠欠佳者,加酸枣仁汤。在治疗土木同病时,活用疏肝理气之品。遣方用药不可过于辛温,以免燥伤阴液。用佛手、枳壳、玫瑰花等药,使气行不伤阴。

健运脾胃,顾护胃气

脾胃同为后天之本,“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诸多补益之品往往粘腻,更添中焦气机不畅,补脾胃不如健脾胃,关键就在于健运。用健脾丸合枳术丸加味健脾和胃。有研究显示,在健脾丸、归脾丸、实脾散的比较中,健脾丸的锌、锰、铁、钙等含量最高,对脾虚所致的吸收障碍、代谢失调有调节作用,为健运脾胃的最佳方剂。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是机体康健的体现,疾病转归的关键。常辨证加砂仁、陈皮、佛手等药,祛邪不伤正。强调脾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嘱咐患者饮食作息规律,不可过食辛甘厚腻,保持心情舒畅,体现治未病的思想。

治肝病的经验

注重从脾论治

恩师认为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疾病,属肝脾同病,病位在肝,根本在脾。若湿热邪气侵袭,内蕴于中焦,或脾虚水湿停聚,郁而化热,均能导致肝脾同病,病机为痰湿瘀阻,气机失调。临床可见神疲乏力,肢体困重,胸胁不适等。所以肝脾同治,以脾为主是本病的治疗原则。一者,健脾运脾可养肝,疏肝柔肝可助脾运;二者,健脾运脾可促进精微物质化生,提高正气。用健脾丸合四逆散加味,用泽泻、苡仁、马齿苋等祛湿,久病入络,加丹参、郁金、香附等助血行。

气血论治

肝病辨证分气分证和血分证。气分证为本病的初期表现,痰湿阻滞,气机失畅,见腹胀等症,重在斡旋气机,助肝脾之疏泄运化,以四逆散调理肝脾气机,所谓善治湿者,必先理其气;以枳术丸健脾益气;茵陈、苡仁、土茯苓等祛湿,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配伍通络之品,如当归等,一来活血通络,二来养肝体以柔肝。若肝郁久而化热,则致瘀血内留,发为血分证,表现为胸胁刺痛,痛有定处,舌暗红等,以血府逐瘀汤配伍三棱、莪术、三七等活血化瘀。若是病久气血瘀滞,化热伤阴,见口燥咽干、失眠少寐、唇红舌干少苔等,以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味以养肝柔肝,以郁金易川楝子,配伍二至丸、菟丝子等滋养肝肾。

总之,在治疗疾病时始终强调应该坚持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观点,有是证则用是方,维护机体阴阳平衡,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充分应用现代科研成果,做到中西结合,衷中参西,更好的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