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诊疗方案您现在的位置:工作室首页 > 诊疗方案

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

发布时间:2017-08-18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1)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2)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

3)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三版)。

呃逆症是膈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阵发性不自主挛缩,伴吸气期气门突然闭锁,空气迅速流入气管内,发出特异性声音。当膈肌不随意的重复性痉挛,及其随后的声门突然关闭,可引起气体的内流受阻,便发出特征性的声音。

(二)证候诊断

1.胃中寒冷证: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2.胃火上逆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饮冷,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3.气机郁滞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4.脾胃阳虚证: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晄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5.胃阴不足证: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胃中寒冷证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推荐方药:丁香散加减。丁香、柿蒂、高良姜、干姜、荜茇、香附、陈皮。

中成药:温胃舒、理中丸等。

2.胃火上逆证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推荐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生石膏、沙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竹茹、柿蒂。

中成药:牛黄上清丸等。

3.气机郁滞证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止呃

推荐方药:五磨饮子加减。木香、乌药、枳实、沉香、槟榔、丁香、代赭石。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木香顺气丸、沉香舒气丸等。

4.脾胃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胃,和中止呃

推荐方药:理中丸加减。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丁香、柿蒂。

中成药:桂附理中丸等。

5.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推荐方药: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橘皮、竹茹、批把叶、柿蒂。

中成药:养胃舒等。

(二)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主穴:天突、中脘、膻中、膈俞、内关、足三里;

配穴:寒邪犯胃、胃火上逆、胃阴不足者,加胃俞;脾胃阳虚者,加脾俞、胃俞;气机郁滞者加期门、太冲。

操作:诸穴常规针刺。膈俞、期门、脾俞、胃俞等穴不可深刺。寒邪犯胃、脾胃阳虚者,针灸并用,虚补实泻,诸穴可用艾灸盒灸或艾条灸或隔姜灸;胃火上逆、气机郁滞者,只针不灸,泻法,或加用沿太阳膀胱经循经闪罐;胃阴不足者,指针不灸,平补平泻。

2.指针疗法:

选穴:睛明、攒竹、鱼腰、翳风、肩井、缺盆、气舍、天突、膈俞、合谷。

操作:任取一穴,或多穴,用拇指或中指缓缓重力按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连续按压1-5分钟,同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

3.夹脊穴电针:

取穴:双侧第4颈椎夹脊穴

操作:选用0.35 mm×40 mm毫针,局部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直达颈椎横突处,针尖稍指向胸腹部,强刺激提插捻转,使针感向胸腹部传导,然后接KWD-808Ⅱ型全能脉冲电疗仪,采用正、负极左右连接,并将正、负极交叉通电,选用疏波,电流量以局部肌肉出现轻度节律性收缩,且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严重者每日2次。

4.艾灸疗法

取穴:乳根穴。

方法:将艾条点燃,距离皮肤约3cm左右,以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度。悬灸时,患者取坐位为宜,卧位者应注意勿使灰屑落于皮肤上而致烫伤。左右两穴,交替施灸。

(三)推拿疗法

部位:颈部、肩部、背部。

手法:点、按、揉、滚等。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循经点、按、揉颈项部诸经、背部太阳膀胱经内侧线;揉压翳风、肩井、天突、气舍、风池、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等。

(四)其他疗法

1.穴位注射:

取穴:双膈俞。

药物: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

操作:取双侧膈俞穴。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常规消毒皮肤,用2mL注射器抽取上述任一药物2mL,斜刺皮下0.5~0.8寸,行轻提插手法,待患者有酸胀麻感时且回抽无血后,将药液缓慢推入,每穴注射1mL药液,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日1次。一般治疗1~3次若未治愈,休息2d,再继续治疗1~3次。

2.拔罐疗法

部位:背部、胸部、腹部。

方法:闪罐、走罐、留罐。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背部皮肤,在腰背部涂抹润滑油,然后沿太阳膀胱经走罐。走罐速度均匀,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时。最后在大椎、肺俞、膈俞、胃俞、胆俞、大肠俞等穴位处留罐5-8分钟。实证用泻法:力度稍重,时间稍长;虚证用补法:力度稍轻,时间稍短。其中实证、年轻、体壮者留罐时间稍长,虚证或年老、体弱者留罐时间稍短或不留罐。其次,取仰卧位或坐位,在膻中、中脘穴、期门穴处留罐4-5分钟。

3.中药热奄包烫熨治疗

处方:白芷、益母草、红花、细辛、肉桂、川椒、藿香、陈皮等。

适用证候:胃中寒冷证、气机郁滞证、脾胃阳虚证。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上腹部皮肤,用食用醋湿润中药热奄包,放在患者上腹部,用红外线灯照射中药热奄包,每次照射30分钟,每5分钟翻一次中药热奄包,以保证加热面接触患者上腹部,热奄包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至皮肤潮红,患者上腹部有强烈温热感为佳。每日1次。

(五)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

2.饮食调理: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腻之品,避免饥饱失常。发作时,忌浓茶、咖啡、冰冷饮料。

3.情志调节:保持情志舒畅,避免暴怒、过喜等不良情志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