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再次应用VV-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成功救治一名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鹦鹉热”患者。目前该患者已脱离生命危险,顺利撤出ECMO并脱离有创呼吸机,进一步接受后续康复治疗。标志着重症医学科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护能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时光回溯到12月8日深夜,64岁患者王爹爹因间断发热20余天,出现胸闷、喘憋等症状辗转武汉多家医院治疗不理想后,由急诊科收入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入科后喘憋持续加重,吸入纯氧情况下血氧饱和度仍不断降低,在给患者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及俯卧位通气后,缺氧症状仍难以缓解,氧合指数(PaO2/FiO2)更是低到了60以下。患者肺部炎症的侵袭在短时间内进展迅速,胸部CT片显示呈“白肺”,患者被诊断为重度ARDS。
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当夜值班医生胡述立评估完病情,立即汇报科主任。学科带头人范学朋主任带领重症医学科团队经过反复讨论,慎重评估后,一致认为必须立即采用ECMO支持该患者濒临衰竭的心肺功能。ECMO是一种高级体外生命支持技术,非常强调团队的紧密协作。但该技术实施难度高,并发症多,潜在危险大,在与家属解释病情的危急并进行充分沟通后,家属最终同意ECMO治疗方案,并表示积极配合。
时间就是生命,拯救生命刻不容缓。当夜范学朋主任指挥并迅速集结重症医学科ECMO救治团队。重症二病区ECMO小组成员听到“召唤”之后,闻声立动、迅速集结。穿刺置管、管道连接、预充等一系列操作,在短短不到30分钟内为患者实施了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当暗红色的血液从患者体内牵引出来,经过膜肺氧合以后,转变为鲜红色的富含氧气的血液,再次回输到患者体内,标志着“膜肺”开始工作。经过ECMO的高效运转,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逐步升至95%以上,呼吸机支持力度逐步降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ECMO技术取得了初步成效。天渐渐亮了,治疗仍在继续。
在这个脆弱的生命濒临凋亡的千钧一刻,ECMO技术的及时应用,阻止了死神的步伐,为下一步寻找引发重症肺炎的病原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经过争分夺秒的诊查,最终该患者的肺泡灌洗液中发现了鹦鹉热衣原体。而鹦鹉热衣原体引发的成年人重症肺炎比较少见,针对危重的患者,药物的治疗作用有限,最重要的还是对症治疗以及处理相关严重的并发症。
面对这样极度危重的重症肺炎病例,重症医学二病区医护团队沉着冷静、精心策划、反复论证、争分夺秒,及时为患者实施了严密的救治方案。医护人员24小时不间断地守候在患者的床旁,并通过科室微信工作群时刻关注着病情变化并投入到紧张有序的ECMO治疗中,带管俯卧位通气、循环维护、精确抗凝、感染防治、镇静镇痛、营养支持、液体管理、酸碱平衡等等,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需要医护人员的精心调控与严密监测,每一项治疗方案的实施对于医护人员都如同游走在钢丝绳上,稍有不慎将满盘皆输。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ECMO团队针对患者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在历经10天的ECMO治疗后,功夫不负重症人,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肺部渗出减少,“白肺”显影,氧合功能改善。在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后,12月18日顺利为该患者撤离ECMO。同时患者撤离ECMO后由于肺泡顺应性与承受能力较差,为此医护人员丝毫不敢懈怠,继续通力协作,积极为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等措施,最大程度上改善肺部通气及换气功能。12月21日,肺部感染继续好转,并为患者顺利地撤离呼吸机,目前患者在康复科韩康技师与重症医学科呼吸治疗师的共同协作下进行康复治疗。
重症医学科自主开展ECMO技术以来,已多次成功救治患者于危难,充分体现了重症医学科在救治疑难危重症患者的优势与能力,为更多危重患者打开生命通道,守护生命健康。